- · 《北方园艺》栏目设置[06/28]
- · 《北方园艺》数据库收录[06/28]
- · 《北方园艺》收稿方向[06/28]
- · 《北方园艺》投稿方式[06/28]
- · 《北方园艺》征稿要求[06/28]
- · 《北方园艺》刊物宗旨[06/28]
“南北宗论”的意义及其影响 ——兼谈文人画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北方很早就是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作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学艺术也在这些地方取得蓬勃发展,绘画作为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,也取得了突出成就。山水画在秦汉,就有
北方很早就是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作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学艺术也在这些地方取得蓬勃发展,绘画作为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,也取得了突出成就。山水画在秦汉,就有了稚拙的画像石、画像砖图案。魏晋时,顾恺之、陆探微的人物画线条启示了山水画的形成和演变。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和王微在理论上对山水画有独到见解。
三国时,南方得到开发。唐中期起,经济重心开始南移,南方经济开始发展起来。五代以来,更由于南方少战乱,经济开始超过北方,南宋时经济重心就已移到南方,中央财政收入也主要来自南方。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,大量名门望族迁到南方,很多画家为了避祸也逃往南方。到了元明清,经过数百年的持续发展,南方开始形成很多区域性的文化中心,传统绘画更是以这些地方为据点,形成了很多有名的画派,主要在杭州、苏州、扬州等地。元四大家中,浙人就居其三①黄公望,浙江平阳人。吴镇,浙江嘉兴人。王蒙,浙江吴兴(今湖州)人。。元以后,大画家多是大书法家,强调文人画表现的笔墨因素也在士大夫画中发展和确立起来,并形成一股潮流,明末的董其昌就是其中的代表。作为明末书画家的他在长期研究和鉴赏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“南北宗论”②画分南北二宗之说,为明莫是龙、陈眉公、董其昌等所创,而以董为代表。。南宗画或主要指文人画,而冠以南宗之名。
一、南北宗论的理论依据
由于明代的文人画取得高度发展,像沈周、文徵明等人都是有名的文人画家。还有陈淳、徐渭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画家。相对于“院体”③宫廷画家创作的比较工致、严谨一路的绘画,而效仿院画的作品有的也在其内。其画法精研法度,追求形神兼备。画家,文人画创作以及表现形式都大有不同。董其昌等人提出的“南北宗论”,一方面发现了绘画中所存在的内在演变规律,一方面也在大力提倡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,为了提高和巩固文人画的地位。
南北宗论以禅宗的南北宗论为依据。南北宗论所涵盖的时间非指明代一个时间点,唐宋元等朝代也皆有论及。提出这一理论实际反映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之差异,南画与院体之争等因素。南北宗论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理论成果,也反映了文人画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。文人画在士大夫阶层中发展起来,以“自娱”为目标,实际画法也很严谨,如李公麟、倪瓒、陈淳、八大山人等人;但也有空疏简练而具有个性的作品,或曰“墨戏”,如米芾、担当等画家。作为董本人也是重要的文人画家,尤其是他画中有一种禅意,更是妙绝。他的理论提高其文人画的地位,把那种“其术亦尽苦也”的画法称为北宗画;把那种有书卷气的称为是文人画,或把精工的作品称为“院画”或“画家画”。可能其本意更多的是把画院的画法同文人画区别开来,表现和更强调一种新的美学思想——淡逸、自然、松柔的审美标准。从整个画学的发展来看,他的看法有合理处,然而,北宗画法当然也有那种繁密的画,南画也有那种青绿的画法。
达摩为禅宗初祖,后来的五祖弘忍有两大弟子,惠能和神秀。神秀被武后召至都下,惠能居韶州。后各有传嗣,遂分南北二宗,依其地域分为南北宗。其分法地域是一个重要因素,再就是修行的方式有所不同。而董其昌在南北宗论中也以南北而分,但又说“其人非南北耳”。方熏在《山静居画论》中说:“画分南北两宗,亦本禅宗南顿北渐之义,顿者根于性,渐者成于行也。”其理论又说南宗主“顿悟”,北宗是“渐悟”。其意思与南宗简括、言简意赅,北宗繁芜深密的修行方式相合。而“顿”与“渐”是两种修行方法,各有所长,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治学观念。画之“南北宗”理论如下:
禅家有南北二宗,唐时始分,画之南北二宗,亦唐时分也。但其人非南北耳。北宗则李思训父子,着色山水,流传而为宋之赵干、赵伯驹、赵伯骕,以至马远、夏圭辈。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,一变勾斫之法,其传为张璪、荆浩、关仝、董源、巨然、郭忠恕、米家父子,以至元之四大家。亦如六祖之后,有马驹、云门、临济儿孙之盛,而北宗微矣。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,迥出天机。笔意纵横,参乎造化者。“东坡赞吴道子、王维画壁亦云:‘吾于维也无间然。’知言哉!”①转引王世襄《中国画论研究》中册,载董其昌《容台别集》(崇祯刻本)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0 年版,第372 页。
文章来源:《北方园艺》 网址: http://www.bfyybjb.cn/qikandaodu/2020/0901/514.html
上一篇:演歌叙事的“北方志向”及其表现艺术
下一篇:从中医理论看湖南人的“嗜辣”